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在中小学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但德育的实效性并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传统的德育方式忽视德育与美育的联系,德育过程缺乏美育的参与,是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校试图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探索“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求索德育过程美育化的途径,以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从小知美、懂美、爱美,做美的人。
那么,何谓“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简单说就是用美涵养人的道德品格,用美培育人的全面发展。
一、提高对美育的认识
为了在教育教学过程和行为中有意识、自觉地“以美养德,以美育人”,首先要提高对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独特作用的认识,因为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
(一)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特殊功效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指出“美育在当代最根本的是承担着培养‘学会审美的生存的一代新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学会审美,用美的意识、美的观念、美的心态去学习生活,是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新时期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2010的中国美育论坛”振聋发聩地指出“中国当前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科技与经济上的差距为人所普遍认识,但在审美教育上的差距却为人所忽视,这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以美养德,以美育人”,到美育中去找答案,过去我们忽视了美育,其实美育有着人文精神补钙的不可替代作用。美育对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特殊的功效;对人的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能增进人的身心健康。不仅如此,美育对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是具有特殊意义。中华民族绵延生息五千年,成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美的基因、美的元素在民族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从小培育学生成长美的人格和心灵,做美的人。
(二)美育在培养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特征
美育比之德育、智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美育是以生动、可感的形象教育人的,在美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处于美感的激情状态,这时候的人,最能接受人世间美好的东西。
美育的另一个特征,是引导人们在美的感受、鉴赏中,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进行自我完善。它不带有一般德育所具有的规定性、牵制性,而是通过人自身对美的感受,引起情感的波澜,然后心甘情愿地、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生成高尚的情操。从而心灵得到净化,意志受到陶冶,精神获得升华。
总之,美育是通过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美好的境界为目标的教育。美育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情;具有愉悦性,产生审美愉快,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使人们在享受中受到教育。
所以,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例如:培养学生注意礼貌语言,不说粗话、脏话,通常德育的手段往往是在学生守则或日常行为规范中规定:要讲文明、讲礼貌,使用礼貌语言,禁止说粗话、脏话等,用这些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有时学生就难以接受或真正接受。而运用美育这一手段,使学生感受到自觉地讲文明有礼貌,语言文雅纯洁,举止落落大方,不仅是一个人美的具体体现,而且是人的一种风度、一种荣誉,自然而然地引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美好道德、美好品格的追求。
二、探讨德育过程美育化的途径
(一)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观点学知识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主动自觉地把智育和美育结合起来。智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用以提高学生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能力。不管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具有各自内在的科学体系,都具有内在美,科学就是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使学生在愉悦精神的同时,获得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技能。而这样的学习,是一种欣赏美的愉悦的认知活动,学生带着美的心情学习,处于兴奋、激昂的状态之中,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比如数学,它是“美的王国”。不仅表现为数的美、形的美,还表现为精确美、抽象美、逻辑美、简单美、符号美、和谐美、对称美。数学王国的公式、定律、定理无不以简洁、优美的形式,显示已知和未知,定量和变量,数量和质量,空间和时间之间神奇美妙的关系,使人感到一种逻辑美、自然美的力量。受这样美的奇妙世界所驱使学习数学,难道还会乏味无趣吗?
又如使今天的世界发生了惊人变化的物理学,这本身就是物理学的美。物理学中的声、光、电、磁是何等的美丽!因为它们不仅具有现象的美,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自然规律之美,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的生活。怀揣着这种美好的心境学习美好的物理,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再如化学有物质反应之美,生物有物种进化之美,历史有社会发展之美,地理有生态和谐之美,等等,这些学科都具有其外在美和内在美,更不用说语文、音乐、美术知识中的美感和乐趣。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充分地挖掘、运用各学科之美,并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教学艺术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感受这些学科是美丽的、知识是美丽的。一旦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是一种美的享受,那种厌学、怕学、弃学的心态就会消解,就将会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意识看事物
1、引导学生感受美。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把德育和美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意识看事物、看世界。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审美自觉。
美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和科学等客观事物和活动之中。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意识看事物看客观世界。
浩瀚深邃的大海,磅礴逶迤的山脉,广阔无垠的草原,一泻千里的河川,都蕴含着大自然之美;革命先烈的慷慨就义,仁人志士的前仆后继,天安门广场上的威武之师,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呈现出社会之美;贝多芬的交响曲,曹雪芹的《红楼梦》,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维纳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世界公认为艺术之至美;而蒸汽机、电动机、计算机等等所带来的是越来越美的世界,科学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放射出美的光辉。
用美的视野去观察,学生的生活中同样无处不存在美:“您好”、“谢谢”、“再见”、“请”等等,是语言美;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等等,是行为美,干净、整洁、绿化等等,是环境美;诚实热情、遵纪守法、开拓进取、乐于助人等等,是心灵美。这些人间美好的事物,当下特别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
开展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的课外活动,教师更要有意识自觉地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学习美。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线条、形体、色彩、表现方法的知识、技巧,必须训练他们用美的视角去观察线条、形体、色彩,提高其视觉感受美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识谱,懂得节奏、旋律,提高他们发音、吐字等表现声音之美的能力,必须训练他们用美的听觉去感受节奏、旋律之美的能力。
体育也是一种美,一种健康的、意志的、精神的、气质的美。体育和美育也可以、而且应该完美地结合。奥运会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我看还可以加上更美。体操、游泳等运动能充分展现人体的结构美、线条美、柔韧美,篮球、足球运动是人体敏捷美、灵活美的艺术杰作,而田径运动则是人体速度美、力量美的有力表现形式,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参加这些体育运动时,不仅是增强体质,还要感受体育运动之美是一种享受。体育和音乐、舞蹈结合,则产生健美操、武术操、手语操、广场舞、校园集体舞,学生很愿意参与投身到这些活动当中,因为不仅会享受到美、体验到美,而且自己在亲身表现美、让别人欣赏美。
还有组织学生接触英模人物的事迹,领略名山大川的奇异风光,参观科技成果的展览等等,所有这些教育活动,都要求教师有意识自觉地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深刻感受人类生产劳动的伟大之美,革命斗争的壮丽之美,科学发明的神奇之美。对于中学生来说,心理正趋于成熟时期,对美的感受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唯有能够感受美,才能谈得上鉴赏美和创造美。
2、引导学生鉴赏美。
美育的又一职能,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地鉴赏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判断事物的美和丑,并且不断提高鉴赏美的水平。这种对于事物美丑的鉴别力,同样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只能在日常教育活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事实表明有爱美之心,并不等于就有了美的修养。世界纷繁复杂,中小学生往往分不清真假、善恶和美丑,有的盲目崇尚“哥儿们义气”,有的盲目追求“流行”。由于缺乏对美应有的鉴别力和鉴赏力,难免会出现美丑颠倒,是非混淆的情况。况且由于人们的生理基础,心理素质,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在各不相同的审美情趣中不但有高下之分,而且有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之别。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对中小学生确实需要通过美育培养他们正确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他们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从而满怀激情地去追求应该追求的美。
3、引导学生创造美。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又一重要职能。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同样地人们感受和鉴赏美是为了创造美,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通过审美实践、审美教育所培养起来的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诸如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创作的能力,也包括在科技、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对提高人们创造现实美的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从原始的陶器、石器到现代的宇宙飞船、人造卫星,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的机械化生产,作为人类创造性生产的积极成果,这些都毫无例外地包含着美的因素。由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各种现实生活中接受美的教育,更好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创造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美好生活。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观点学知识技能,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意识看事物,可以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智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人都有七情六欲,爱美是人的天性,对美的理解、欣赏、创造总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令人怡神悦态。所以美育能培养人的积极情感,愉悦人的精神,调节人的心绪,美化人的心灵,保持人的心理平衡,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对青少年学生崇高道德风尚的形成起着向导和促进作用,从而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品味。
(三)用校园文化之美熏陶学生,培育学生
美育功能是校园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功能,只有以“审美”为出发点,才能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达到“和谐”育人的最高境界。
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种。“物质文化”指那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硬件,如学校校园和建筑的整体布局,校门、广场、标志性建筑,学校绿化景点、雕塑、甬道,学校教学楼的陈设布置,教室、走廊、大厅的布置,橱窗、展板、黑板报、阅报栏,标语牌、温馨提示、横幅条幅,校园电视台、广播音响系统和校园网、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设备设置等。学校的这些硬件,不可以随便摆布设置,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统筹规划、分批分阶段建设,而且作为学校文化的物质构成,它们都应该具备独特的风格和艺术内涵,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起到无声的育人效果,学生在如此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中学习、生活,必然能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指那些抽象的、观念性的文化软件,如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以及舞蹈、音乐等演出,书法、绘画、摄影等展览,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科学技术等讲座,还有运动会、艺术节、各种竞赛等,这些校园文化偏重于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培育与养成。要特别重视开展这些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美在其中的校园文化与活动,因为它们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清纯阳光、追求美好的情感,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负责,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新型青少年学生。
总之,丰富多彩的美,从不同的角度映射着人这个万物之灵的生命底蕴,美育正是通过突出而强烈的美感激情直接冲击和改变着青少年学生,使他们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美感共鸣中陶冶情操,浸润思想,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品格。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