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促进美的教师成长
佛山市禅城区东方村尾学校校长 王树贵
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现代美育观引领下的教育,是一种立德树人、立美育人的教育。这种教育对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需要追求超越于道德精神、科学精神、专业精神的美育精神。
何谓美育精神?简要说来美育精神是一种立美精神,是一种整体融合精神。美育精神可以促使教师主动协调成长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导引教师对全面素质成长的主动追求,可以激发教师用美的眼睛来审视教育事业所蕴涵的美,可以引领教师过美的职业生活。
教育科研,不仅是促进教师成长的载体,而且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引擎。“美的”教育科研,能有力地促进美的教师成长。“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通过教师参与美的教育教学行动,能够使教师逐步养成美育意识、树立美育精神,成长为美的教师。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之一,就是促进美的教师成长。
教师自身的美的素养是加强美育的关键,而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过程,也是教师使自己成长为一个美的教师的过程。因为,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德育方式,就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美的影响力,以教师的美影响培育学生的美”,而想获得美的影响力,教师就必须首先自觉在各个方面加强美的修养。“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密切结合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是促进教师美的成长的有力抓手。
首先,“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能促使教师形成审美的生活态度。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整日接触的都是未成年的孩子,所以更应该注重和美化自己的仪表,做到仪表端庄得体,服饰符合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工作场合;同时要美化自己的内在涵养,做到心胸开阔,自尊自爱,爱岗敬业;还应该美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注意和保持其整洁卫生。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审美的生活态度,才能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和传授美;才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教化学生,而影响教化并不局限于授业答疑,而是以教师本身具备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教师的兴趣爱好、举止言行、为人处事以及人品气质等都会直接的影响和教化他们,那些具有无比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将会被学生接受、钦佩与遵从。所以,教师要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的生活态度,以此感染和教化学生,充分发挥美学教育的作用。
其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树立美的教育意识。
在中小学校开展“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开展美的活动是最重要的行动研究方式之一,具体策略很多,例如:
1、在班级、年级、学校开展的各项主题活动中要突出美的教育;
2、开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各种艺术课外兴趣活动班或小组;
3、举办摄影爱好者、棋类俱乐部、球类协会、文学社团、主持人之家、少年科技学院、自然爱好者等学生社团;
4、学练手语操、健美操、武术操、校园舞、广场舞等。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要求,教师在这些活动中要重美感教育,培养学生不断提高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兴趣,尤其是重视对学生美的心灵的启迪和美的行为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学校还可以开展全校性的美育活动,例如举行“课堂立美”教学竞赛、美育活动课公开教学、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美育活动等等。
所有这些美育活动,一方面对教师的美育意识、美育精神、美育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活动中提升了教师的美育意识、美育精神、美育能力。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还要求教师通过营造美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审美、爱美、创造美的培养教育。
环境美是人的本体美的扩展和延伸。环境的面貌会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在实施美育中,我们要把校园自然环境美与人文环境美和谐统一起来,富有美感韵味,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神清气爽。这些都要求教师首先具备审美意识、审美眼光、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营造美的校园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提高、涵养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美的细胞、有美的品味的人。
为了营造一个美的育人环境,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布局,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进一步合理科学规划,艺术性地进行改造,使之体现自然美;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加强软件建设,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校风,“务实、善导”的教风和“勤学、好问”的学风。所有这些工作和活动,都要依靠教师去做、去开展,而“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行动,就是最好的牛耳。
第三,“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能提高教师的美学教育能力
1、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审美能力
审美的因素在不同学科广泛存在,唯有充分地挖掘出各学科里的审美因素,方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及培养其创造力。教师首先得要对人类的优秀文化热爱,对科学及艺术崇尚,还得具有美学的基本知识及敏锐审美能力与良好感知审美能力,同时具备对美术、音乐、舞蹈、书法、摄影、文学、戏剧等基本欣赏能力,并对其中一种或多种感兴趣、甚或有表达技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其所教科目有着深刻理解,能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及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及过程、弄懂蕴含在知识中的美学意义。唯有具备这些,教师才能敏锐地感知教材里的美的因素,提炼出其所教课程的美的因素,并以一定形式表达给学生,将美学教育融入教学中。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的行动和实践恰好在这些方面给了教师很好的锻炼提升舞台。
2、提高教师营造美学教育氛围的能力
美学教育是一种创造性及感性教育,其要求尽可能扫除教育环境里的障碍。因此,教师在实施美学教育时,应当营造出自由、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彻底摒弃掉片面的价值取向,于课堂中营造出自由、宽松的美育氛围。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创新精神,改变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积极探索教学艺术,创造出有助于学生主动性、师生互动教学情境,达到师生间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一定的评价及建议,对于其错误及失败,应当是引导、分析、帮助,尽量避免对其批评指责,加大鼓励其大胆设想、捕捉灵感、独立学习及张扬个性的力度,给他们营造美的氛围,并激发其积极的创造性。渗透美育的教学氛围就是将情感体验、评价渗入知识及技能的教学过程,如此,方可调动其感知、想象、情感、个性、直觉与创造性等因素,实现其全面发展。
第四,“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能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美育精神风范。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构建美的课堂,这对教师成长为美的教师极具推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
各科教学,是实施美的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阵地,因此需要我们构建美的课堂。构建美的课堂,首先要搞好艺术课的教学,这是因为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但是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美育,美育具有自身的更广泛的内容。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所以,我们在所有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以艺术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收到美的熏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实现“科科能审美”。学校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渠道,把学科组的主要功能放在“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上。研究的方向是: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观点学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时机和做法,为此要求教师做到:
1、备课时要从审美的意识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且研究确定施教过程中的美育手段;
2、上课时要以美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讲求语言美,声音美,情境美,板书美,把简洁的内容和美观的形式结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充分挖掘学科中固有的美育因素,有选择的引入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自然美的内容和具有内在联系的材料,进行整体设计,使之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必能收到立德树人、立美育人的功效。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要求教师的教案编写要符合“五要素”精神:
(1)挖掘美
教师备课钻研教材时,要以每个内容(每篇课文、每节教材等,下同)为单位,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2)揭示美
在教学目的、任务中简要地把美的因素向学生揭示出来(用大屏幕、小黑板等);
(3)渗透美
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美的因素,并且在教学步骤、环节中标示出来;
(4)展示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情感和图片、音乐、视频等向学生展示美;
(5)反思美
自己想写的“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堂教学随记。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美的示范,力求做到具有
1、形象吸引力:教师着装朴素、外貌大方、言谈举止有风度,学生易从整体上对教师产生美感。
2、情感吸引力:教师情怀高尚,关心、爱护学生,师生之间应关系融洽,学生愿意接近教师。
3、学识吸引力:教师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学生佩服教师。
4、品德吸引力: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作风堪为楷模,学生愿意接受教师施教。
总之,21世纪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如果教育跟不上社会发挥发展的大趋势,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道德品质发展如果滞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也可能毁于一旦。立德树人、立美育人,是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历史使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切中世弊,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