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往往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但当前有许多家长以并不科学的方式推动孩子学习,这些学习方式难以产生实效,反而加重了孩子的负担。那么,家长朋友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习?又该如何科学合理地为孩子的学习助力呢?一起来看今天这篇文章。
学习,是中小学生最主要的人生任务之一,也是当前焦虑的家长最关心的领域。但是,却很少有人关心学习行为的科学性,不去思考如何科学地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反倒是不遗余力地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增加孩子的作业数量、聚焦孩子的学习差错,以反学习的方式去让孩子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南辕北辙。本文将站在脑科学和心理学视角,与家长朋友谈谈什么是学习,家长如何助推孩子的学习,相信也会对教师有所启发。
一、心理学眼中的学习是怎样的
1.学习的表现是改变
什么是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是指一个人认知和行为上发生的越来越适应环境的改变。也就是说,你觉得孩子在经过学习和教育之后,是不是更加适应他所生存的任务环境、人际环境和自我环境了;是不是更喜欢上学和做作业了,他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了,他与老师、同学、家长的互动越来越顺畅了,他的心情和行为越来越积极向上了,遇到挫折和打击的时候越来越有办法去应对了。如果不是,那就说明学习的方向是错的,真正的学习并没有发生。
所以,孩子学习得好还是不好,家长真不应该只看考试成绩。理论上来说,孩子的自然成长、反复的刻意练习、不断的错误修正、时间的不断堆积,确实可以让孩子记的单词越来越多、错题越来越少、计算越来越快,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的学习力增强了,一旦脱离这样的压力状态和生存环境,孩子就失去了在新环境中自我学习成长的能力,就没有达成学习和教育的真正效果。
孩子不会一直待在学校里,不会一直生活在家长和老师的监督指导之下,孩子终究要走出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劳动者。所有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只不过是适应未来社会的排练和预演。所以,家长要站在孩子毕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去考量,希望学习确实能够为孩子带来更加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变化。学习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最大的成本就是机会成本,就是孩子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如果这个学习、这个作业的时间所获得的身心成长不如在同样的时间去完成其他任务时获得的成长和进步大,这种学习和作业就是低效、无效甚至是浪费生命的。
2.学习的本质是连接
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860亿个神经细胞,在这一点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差别在于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神经突触连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这860亿个神经细胞在孩子一出生时就在那里了,但是彼此之间的连接很少,关键是后天的环境给他提供了怎样的刺激,让他的神经细胞之间建立了怎样的连接方式。理论上,每个神经细胞与其他神经细胞之间有5000—20000种连接方式,这种连接的丰富性、牢固性、通畅性就决定了人的智慧和能力。
而知识体系的建构也遵循着大脑建构的规律,就是要把新学习的知识不断与已有知识建立连接,不断在综合运用中加以巩固。碎片化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这也是为什么刷手机刷不出来伟大学者的原因。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连接,就是激活大脑的神经细胞,让它们之间重新建立起更丰富和牢固的连接,把新的经验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连接起来。所以,学习不是学到新知识,而是不断在新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连接通道,丰富、固化检索和提取方式,拓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重视早期教育。从孩子出生到3岁的时候,孩子大脑神经突触连接的致密程度就达到了成人的60%,4岁达到70%,5岁达到80%,6岁就达到90%了。所以,我们要重视孩子6岁前的教育。但这种教育不是做算术题、背单词,而是奔跑、跳跃、翻滚、做游戏。因为增加丰富的触觉、动觉、平衡觉刺激可以增加大脑顶叶的神经突触连接,对其初中时期的数学、物理能力提高有奠基作用。有研究表明,孩子4岁时的手指灵活性与其14岁时的数学、物理成绩有正相关。同样,双人游戏和多人游戏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孩子可以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而这恰恰是孩子社会化的基础。
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去巩固有意义的神经突触的连接。那么,是不是我们让孩子学习的内容越多、神经刺激越丰富就越好?也不是。因为孩子的大脑还有一个神经修剪的功能。也就是说,孩子白天建立的一些神经连接,到了晚上可能会断掉;小学阶段具备的能力,到了初中可能会失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三件事很重要:一个是运动,一个是睡觉,一个是整合运用。运动可以增加大脑的供血供氧,巩固大脑的神经连接,提高学习效率。而人脑在睡觉的时候,尤其在深睡状态下,大脑的海马体会把白天学习的内容由短时记忆转存入长时记忆,而且可以帮助大脑清除蛋白质垃圾。所以睡觉是学习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睡眠不足是学习效率低的罪魁祸首。有研究表明,熬一个通宵,记忆能力会下降40%。而现在很多学生睡眠不足,以学习和作业之名剥夺孩子的睡眠,这恰恰是对学习最大的破坏。还有,要把新学到的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去解决问题,整合知识的过程很重要。这也是芬兰中小学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的主要原因,整合和应用是巩固神经连接的最佳路径。
3.学习的秘密是反馈
现在孩子学习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过大的作业量和练习量,可未必多刷题成绩就好了、水平就提高了。以运动员定点投篮为例,一个运动员要提高定点投篮命中率,应该怎么练?没错,他应该专门做一些定点投篮的刻意练习。但是,你见过一个运动员在练习定点投篮能力的时候是蒙上眼睛来练的吗?就算一天练10000次也没用。为啥?没有反馈。当运动员把球投出去的时候,他不知道力气用得是大了还是小了,方向是偏左还是偏右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不知道改进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所以练习越多可能问题越多。记住,没有反馈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很多孩子在做大量的作业,但是没有及时精准的反馈。第二天老师批改时发现错了,就把答案改过来。但其实错的是同样一道题,犯错的点是不一样的,可能是审题问题,可能是公式问题,也可能是计算问题。同样错一道题,不同的人需要调整的点是不一样的,找不到这个点,找不到解决方案就没有办法改善和提高。现在是无反馈的练习太多了,学生做不过来,老师改不过来,就一错再错。学习其实是个闭环,不是单向的直线,只有有反馈的练习才是有意义的,无反馈的练习做得越多就错得越多,一旦形成动力定型,更加难以纠正。
4.学习的动力是兴趣
很多家长总说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仔细回想一下孩子长大的过程,孩子不爱学习吗?孩子是怎么会爬行、会走路的?是怎么会说话的?是怎么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有着极其神奇的学习能力。
你家的孩子不擅长学习吗?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过成功学习的经历,那就是母语的学习。汉语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我们的孩子从一岁多开始学说话,三四岁就能很流畅地表达自己,到了六七岁,就能把道理和情绪表达得非常好了。但是为什么学外语就不行了呢?不是孩子学习能力不行,而是语言学习的模式不对。母语学习是先浸泡在语言环境中,之后产生学习和使用的需要,然后通过只言片语与情境的反复结合,不断获得积极有效的反馈,再不断精准化、标准化。而外语学习先从26个字母学起,然后学简单单词,接下来再学短语、句子、段落、篇章。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加上不断的负反馈,没等与语言情境结合就把学习兴趣全部打没了。所以学语言其实没有那么难,但是得按照学习的规律来,在语言情境中,有现实需要和兴趣,再加上正向反馈。
还有一个成功的学习模式,就是打游戏。孩子学打游戏,没有人教就打得挺好的。首先是因为游戏构建了一个满足好奇心的充满新奇刺激的世界,吸引人进入这样的一个学习情境中。然后是让玩家的每一个行为都能够获得积极的反馈,哪怕是很简单的动作,也可以获得积分,行为的结果是即时可见的。接着就是可以获得个人形象、徽章称号、武器装备、财富资产,有强大的成就体验。同时还可以具备社交的功能,联网成团,即时通讯,边打边聊。所以,希望孩子学习好,就要为孩子设置丰富的可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时空,让孩子看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成长,让孩子因为学习获得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让孩子拥有学习的伙伴和社交活动。如果把这些因素都从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剥夺了,那就让孩子的学习失去了动力。
5.学习的器官是大脑
孩子是用自己的大脑学习的。而大脑需要的第一养分是氧气和血液。氧气和血液充足,可以加速和巩固大脑神经连接的建立。但是因为头部位置较高,供血需要较高血压,而青少年的血压常常不稳定或者偏低。而运动显然是可以促进大脑供氧的主要方式,因为运动可以让呼吸和心跳加速,还可以通过肌肉收缩压迫血管提高血压,保证大脑供血。一般认为,青少年集中注意的时间大约每次在20分钟左右,所以,学习或工作20—30分钟左右就动一动身体是很重要的。一坐就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看书做作业,会导致大脑缺氧,并不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优秀的老师一定会每隔15—20分钟就调动一下课堂气氛,重新管理一下学生的注意力,下课一定会要求学生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聪明的家长也一定要鼓励孩子学习一会儿就站起来喝点水,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而记忆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效应也表明,学习内容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是最容易被记住的,而中间偏后的位置是最容易被忘记的。这提醒我们,分段学习可能是最佳的学习策略,因为分段意味着有更多的头部和尾部,而减少了中间部分所占的比重。
二、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孩子的学习
1.关系冲突——被动攻击方式
如果孩子最近学习成绩下降了,不要本能地觉得是因为学习时间太短或者孩子不够专心努力。首先应该去考察孩子最近是不是在关系上出现了问题。首先是师生关系。如果孩子其他学科都不错,就是某一学科成绩不好,优先关注的应该是师生关系是不是遇到了问题。“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孩子如果不喜欢某一个老师,那么那门课程很难取得好成绩。所以应该努力去改善师生关系。
其次是同伴关系。有没有校园霸凌,有没有被背叛排挤、网络暴力、早恋暗恋等。
当然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父母一方缺失或者逃避养育责任,另一方强势暴躁,控制欲强,与青春期叛逆期相遇,常常是“火星撞地球”,要么导致亲子反目、冷战、辍学、离家,要么导致孩子退缩、压抑、焦虑、抑郁。
亲子冲突最容易导致一种结果,就是被动攻击。表面上很听话,家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阳奉阴违,内心躺平。既然什么事情都是家长说了算,那么好,你说怎样就怎样,我都按照你说的做,但是效果不好不要赖我。孩子用这种被动的方式攻击了父母,证明父母不尊重孩子是错误的,是不会成功的。
2.心情不好——情绪劫持大脑
青少年大脑的边缘系统,也就是情绪中枢发育迅猛,但是大脑前额叶的发育滞后。这意味着青少年的情绪自我识别和控制能力较差,经常陷入情绪化。青少年的情绪本来就是两极化的,忽高忽低,忽而很开心、很兴奋,忽而又很低落、很哀伤。如果这个时候感受到了威胁,杏仁核就容易被唤醒,容易出现应激反应。
所以,对青春期孩子的批评、叱责、怀疑和不认可,会诱发孩子的应激反应。会让孩子出现肾上腺和皮质醇等激素水平升高、心跳呼吸加快、血压血糖升高、肠胃功能蠕动停止、杏仁核负性反应发生,最重要的是会导致大脑前额叶功能受到抑制。这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影响孩子的网友关系、同学关系、恋爱关系,把这些关系全部搞乱了之后,就会让孩子处于一种非常不好的情绪状态。焦虑、抑郁、强迫、恐怖等这些症状就慢慢都出来了,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学习需要大脑前额叶的参与,这里涉及我们的认知、集中注意、知觉以及逻辑推理和计算决策,等等。总之,高级的神经功能基本上都在大脑的前额叶。前额叶功能的发挥又受边缘系统的影响特别大。边缘系统就是管情绪的,其中有一个器官非常重要,叫作海马体,它是负责记忆的,也就是说记忆与情绪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记不住那么多东西。比如孩子在用大脑前额叶做作业,如果突然被批评,会让孩子感受到威胁,出现负面情绪,进而导致负责运算推理的大脑前额叶功能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率。所以,有的家长在盯孩子作业时一直批评纠正孩子,表面上看是在管孩子,实际上极大降低了孩子的学习效率。
3.负性反馈——内在动机降低
学习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学生的内驱力,就是在对未知世界探索的乐趣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就体验。但是很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外在动机的增加会导致内在动机的降低。也就是说,家长和老师为学习增加了很多外在的动机,如成绩和排名超过别人、获得各种外在奖赏、达成父母或老师期待的目标等,让孩子为外在目标而学习,渐渐失去了学习本身给人带来的快乐。当外在奖惩无力支撑这种需要付出努力的学习行为时,就会出现厌学、辍学的现象。
尤其是很多父母和老师给予孩子的负反馈也就是批评指责增加时,孩子的学习动力会急剧下降。心理学上有一个洛萨达线,就是维持工作和学习的积极人际互动与消极人际互动之比应该大于2.9013∶1,约等于3∶1。也就是说,在学习这件事上,孩子获得的来自于家长、老师、同学的积极情绪输入与消极情绪输入之比应该大于3∶1,即受到1次批评的同时应该受到3次以上的表扬。事实上,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1次表扬的同时可能遭受6—12次的批评,当学习行为带来的更多是负性情绪体验时,学生对学习就会越来越厌恶、逃避。
4.延长时间——低效学习模式
学习效率=学习总效果÷学习总时间。在学习效果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单纯延长学习时间就是在变相降低学习效率。同时,在上课、作业中消耗大量时间可能意味着青少年牺牲了自己进行课外阅读、科技探索、人际交往、社会实践、体育锻炼、艺术表达、生存技能的成长时间,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是不利的。而且,现在这种单纯延长学科学习时间的模式已经严重挤占了孩子的睡眠、运动、户外活动、社交时间,不仅导致了孩子的体质下降,还造成了心理健康问题激增。
5.深海盲行——知识不成体系
知识的结构是立体网状的多金字塔形,而我们的很多学生是遨游在题海之中的,看不见整个知识的层次、体系及其联系方式,处于一种深海盲行状态,总也看不到底、望不见边。越学越绝望,越学不会的东西越多,越学越没有成就感。
事实上,站在知识的金字塔顶端或者整个体系的外部,我们会看到知识的脉络是清晰的,层次是分明的,边界是可及的。所以,特别建议毕业班的学生针对每一门课程都为自己列一个出题双向细目表、出一套考题、画一个思维导图,学会像一个出题老师那样去评估自己学习的知识体系,看见自己的知识地图和关键节点。
让孩子学会站在知识的不同层次去看知识体系,就像打游戏时不停地去看一下游戏的地图一样,知道自己在哪里,知道自己已经收获了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攻占的领地还有哪些。看见全貌,学习过程就没有那么艰难。总是让孩子在题海里游泳,在知识碎片的最底层,看不到全貌和边界,根本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就找不到这么做的意义和价值。
三、家长能为孩子的学习做点什么
1.让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生活方式
学习不是为了达成某一个目标而做的一件烦人、有压力、艰苦的事儿,而是一件不断发现世界、探索自己的事儿,是一件可以让自己内心宁静、境界提升的事儿,是一件毕生成长、不断与伟大的灵魂相遇的事儿。所以,你会看到伟大的人物都是终身学习者,不论他们的学历高低、学习成绩好坏,最后都成为了一个没有外在压力也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的人。
父母本身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自我概念影响很大。所谓学习自我概念,就是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方面擅长不擅长,这个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很大。比如有人认为女生理科不行,即使小学时数学成绩很好,到了初中数学能力就可能会下降。但这绝对是个偏见。全世界所有大规模的研究都表明,男生与女生在数学能力、理科能力上没有任何差别。但是,确实有女生到了初中理科成绩就下降了,为什么?因为有些女生相信了这个偏见并形成了较低的学科自我概念,她内心觉得理科对于女生就是有难度,就是学不会,这叫作自证预言。这说明孩子被贴上什么样的标签很重要。那么,家长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上给孩子贴的是怎样的标签呢?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你内心对孩子的担心、恐惧、怀疑或者坚信都可能会变成现实。
在所有能够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家庭因素中,父母在家的读书时间是具有最大解释力的因素之一。如果爸爸妈妈每天在家里的读书时间超过30分钟,孩子的学习成绩基本上是不会差的。为什么?因为有样学样,学习变成了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爸爸妈妈也在工作,也在看书、学习,而不是刷手机、打游戏、追剧、打牌、闲聊。孩子继承的是父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至于你讲怎样的道理、盯多长时间作业,反倒不那么重要。
2.为孩子找到一种超越的生命优势
很多父母一说起自己的孩子就是满身缺点,什么不爱学习、不够专心、坐不住、多动、粗心、爱玩、就喜欢打游戏、不做家务……那么,你的孩子有什么优势和特长呢?在什么方面明显比别的孩子强?比如,请你列出孩子的20个优势。很多家长都做不到,不知道孩子的特长和优势在哪里,这又如何能培养出乐观自信的孩子呢?
怎样才能发现孩子的优势呢?首先,你觉得孩子做什么事情时会两眼放光?会全神贯注?明显感觉非常喜欢和热爱,能够点燃他生命的热情?其次,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孩子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什么事情上?反复练习,乐此不疲?再次,在什么领域内同样做一件事情,他会比别人做得快、做得好?更具有生产性而不是消费性?更容易获得优势和成功?最后,在什么地方他能够被大家认可和赞赏?能够获得同伴的友谊和喜欢?家长需要为孩子找到那个优势通道,让孩子在那个领域找到自信、成就和意义,让他的生命得以绽放,让他在群体当中活得有尊严和价值。
3.为孩子学习提供良好的时空资源
什么叫时间资源?就是要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多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时间是个常量。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机会成本,在你做这件事情时,就失去了做另外一件事情的机会。比如,孩子的作业量太大,就剥夺了他强身健体、人格完善、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特长发展的机会;课外辅导太多,就失去了自主学习、时间管理、自我探索的机会。所以,家长不要把孩子的时间都占满。孩子的年龄越大,越应该腾出更多的时间由孩子自主支配。因为时间规划和自我管理本来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世界里,成功属于那些会规划和管理自己时间的人。
什么是空间资源?就是孩子的专属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可以不受打扰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一离开这个空间,孩子就可以去娱乐、运动和休息。尤其是因为疫情而在家上网课期间,孩子应该有自己专属的学习地盘和设备,哪怕只是一张桌子、一个角落,或者一个独立的房间。要把孩子的学习空间与家庭共用空间、吃饭空间、游戏空间和休息空间区分开。就像是学校的教室一样,孩子在这个空间就应该在上课或者学习,离开这个空间就可以自由活动。不要用上课和做作业的地方玩游戏、吃东西或者睡觉。
因为一旦孩子开始在上网课和做作业的空间开始玩手机或者吃零食,那就不再是学习专属的地方了。开小差就变成常有的事儿了,你可以玩手机,也可以吃零食,但是必须离开学习空间。甚至,孩子在上网课时也应该是穿校服或者穿正式服装的,这是个仪式化行为,是一种身份提醒,因为一旦孩子可以穿睡衣上课,那就可以在课堂上睡觉了。
4.与孩子一起面对学习困难的挑战
如果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那是亲子共同的困难,应该共同面对。千万不要一遇到问题就指责推诿,把责任全推到孩子身上。遗传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商70%来自于遗传,所以做父母的永远不要说自己孩子笨,而应该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够好,承担起自己应该负的责任,共同寻找解决问题之道。
不要做“猪队友”,看到孩子学习好了就以为是自己教育得好,看到孩子成绩下降了就开始发火或者逃避,把孩子推给老师或培训机构。也不要做孩子学习上的对手,天天监视孩子、控制孩子、批评孩子。
要做孩子的好队友,永远跟孩子站在一起,遇到问题一起上。作为家长,就是要为孩子提供安全感,要为孩子扛点什么。遇到问题,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不要自己先慌了、怒了、逃了。毕竟家长是大人,比孩子更有资源,更有智慧,更有方法,遇到困难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对,跟孩子一起商量看看这个事怎么解决。其实,情绪稳定的陪伴就是最好的家教。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