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告诉孩子:你真棒!》——该放手就放手(P38)
通过观察,老师得出这样的结论:中西教育方法存在着很大差异。一些中国的家长什么都愿意为孩子做,认为多替孩子做一些,孩子就少辛苦一些。他们没有意识到,让孩子去“走冤枉路”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因为“走冤枉路”后获得的发现记忆更强烈。给孩子“知”的喜悦,会使因辛苦而产生的挫折感一扫而空。我们的父母,常常无意中剥夺了孩子从失败中求经验的机会,也无意中剥夺了让他们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作为父母,我们是应该认真地反思一下了:到底怎样帮助孩子?是代替他们做事,还是让他们自己做事?是处处表现父母行,还是让孩子证明自己行?在孩子成长的舞台上,父母是充当导演,还是作观众?
那位外国小孩的母亲做出了生动的解答:作孩子忠实的观众!为孩子的成功喝彩!
成长中的孩子,最缺少的是“观众”。如果有人欣赏自己,他们会劲头十足。
......
其实,父母们不明白,在孩子学习的路上,最需要的不是老师、“督学”,而是观众。
一个男孩子曾记录了自己的“学琴”体会:
用妹妹的话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白痴”。在她听来,我拉的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我感到很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直到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好地方——楼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片很年轻的林子,地上铺满了落叶。
那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但事实很快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锯子带进了树林。我懊恼极了,不由地诅咒自己:“真是一个白痴!”
这时,我感到身后有人,便转过身。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人坐在一张木椅上,静静地看着我。我的脸顿时热起来,带着歉意冲老人笑笑,准备溜走。
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聋了。”我指了指琴,摇摇头,意思是说我拉得不好。“也许我会用心灵去感受这音乐,我能作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拉起了琴,面对我惟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此时此刻,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
很快,我发现自己变了:我不再受妹妹“求饶”的干扰,在我的房间,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但不知为什么,每天面对耳聋的老人演奏,我总是忐忑不安。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拉了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妹妹逼问我,得到哪位高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多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最重要的,她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而你竟说她是聋子!”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每天早晨依旧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这位“耳聋”的唯一的听众,静静地拉上一曲。我感觉到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
如今,拉小提琴已经成为我永远无法割舍的爱好。
读了这篇感人肺腑的“学琴体会”,我想,如果天下的父母都能当这样的“聋子”,都能作孩子忠实的“听众”,那会有多少天才脱颖而出,又会有多少孩子喊出“我能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