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1】
一位母亲最近来访,她很苦恼。儿子上初二,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妈妈让他把第二天的书看一看,他就冲妈妈说一句:“没什么好看的。”妈妈追问了半天,他才冒出一句:“学习真没意思,真累!”他的妈妈很是焦虑,找到了班主任,班主任直截了当地告诉妈妈,他现在很厌学,也正要找家长来联系呢!
他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
案例分析:
厌学是青少年学习生活中,教师与家长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它是由学生对所学课程或授课教师产生心理不相容而形成的消极情感的外泻。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讲;思维缓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马虎,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考试及作业错误率高;学学习不主动等。长时间的厌学,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个沉重的负担,从而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也会使家长非常苦恼。造成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主观上看,或是因为学习中经常遇到挫折,如考试失利、排名落后、努力难以取得成就,从而感到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产生厌烦的心理;或者是个体的懒惰、不思进取造成的。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学习者要经过“苦海”的磨练。由于懒惰,不思进取,学习处处遇到困难,就自然讨厌学习了。
客观上看,教材内容的陈旧,单调,枯燥也会引起学生的厌学。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62%的人由于对所选课文的内容没有兴趣,或是难以理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教育者往往也是厌学的一个直接原因。教育方式的不当或不尊重教育者,往往也会造成厌学。曾有一位大学生回忆中学生时说:“我曾经非常喜欢看历史,但到了高中后,历史课经常是一种模式,即学生先看,看完后老师把重点一勾,剩下的时间去背,然后再是考试,慢慢的我就讨厌历史这门课了。”
专家指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无成就感,就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也不例外。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老是受到批评,职责,而很少受到表扬,夸奖的话,那么他按照机会对学习产生厌烦和畏惧情绪。在这一点上,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没有感应的原因,是学习困难而造成的,还是家长期望值过高造成的。如果是学习困难而使学生没有成就感,家长可做具体的辅导,甚至可请家教辅导,以提高学生成绩。如果是家长的过高期望值造成的厌学,就要立即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经常有成功的体验。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厌学的情绪就会消失。【典型案例2】
【典型案例2】
王某,男,9岁半,小学三年级学生。父亲是工人,母亲为某副食商店售货员。王某的智力水平属于中上等,二年级时学习成绩在班里还属于中等偏上,但进入三年级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期中测验两门主课均不及格。王某的性格比较外向,嘴很甜,人乖巧,有人缘,虽不是班里的少先队干部,但在朋友圈中说话有人听。王某一家原住在闹市区,后因住房拆迁,搬到城郊新建的开发小区。由于小区的建设不配套,国营蔬菜商店、水产品商店等一直没有建起来,因此小区内便逐渐形成了一个农贸市场。在农贸市场中,有附近的农民前来经商者,也有一些小区的居民加入到个体业余经商的队伍中。王某的父亲便是其中一员。王某的父亲主要经营时鲜蔬菜。从市区批发市场购进赶鲜的高档菜,在小区农贸市场出售。遵父母之命,王某近半年来下午放学后也常帮助爸爸卖菜。如果儿子表现好,生意做得也称心,父亲就给儿子以奖赏,或给买点好吃的东西,或给点零花钱。久而久之,王某对帮助爸爸摆摊卖菜产生了兴趣,而对学习的兴趣则越来越下降。王某的母亲对孩子也十分放纵,她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晚上吃过晚饭后,为图家中清静,经常催着孩子出去找同学玩,10点钟以前不要孩子进家门。鉴于以上一些原因,王某的厌学情绪愈益增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他甚至对同学说:“学习什么,真没劲,还不如跟我爸爸跑跑腿,要吃有吃,要钱给钱,那多够味!”
案例分析:
王某的厌学症无疑是家庭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父亲工余经商捞外块,把孩子也拉上了,还不时有所奖赏,予以“积极强化”;母亲图清闲,晚上10点之前不让孩子进家门;父母都很少把孩子的学习放在心上。处于这样的一种家庭氛围,在孩子看来,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反正爸爸妈妈不计较这个,只要乖乖听话,让父母高兴就行。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因此,娇治王某的厌学症,关键要从改变家庭环境入手,帮助王某的家长切实认清教育子女学习的意义和责任。
专家指导:
1、厌学的倾向表现在王某身上,但其直接原因却在于家长的“模型示范”和放纵自流。因此,学校应同家长取得联系,全面介绍和分析王某近来的学习变化,充分肯定其优点和长处,委婉地指出由于家庭的影响而导致孩子厌学的情况,晓之以理,融之以情,力求引起家长的重视和警惕。
2、教师抓住王某这一典型事例在全班进行教育,但不要点名公开批评。可以少先队队会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围绕“重钱轻学”的问题进行讨论,使大家明确少先队员到底应该怎么办?是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是学不学无所谓,有钱吃喝自在就行?这不仅对王某是一种教育,而且对激发全班同学的学习动机也有积极意义。
3、适当组织几名学习好的同学或班干部定期到王某家中帮助他补习功课。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给王某以具体的帮助和监督,另一方面也是对家长的暗中提醒和促进。在采取这种措施之前,事先征得家长的同意。如果王某的家长不同意这样做,则不勉强。
4、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力开展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对学习的吸引力。这种课内外学习气氛的不断改善和活跃,对于调动王某的学习热情,克服厌学情绪,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典型案例3】
韦某,男,16岁,某职高一年级机电班学生。学习成绩偏差,无心向学。上课无精打采,经常迟到、早退、旷课,缺交作业。韦某的父亲是煤矿工人,母亲没有固定职业。韦某共有两兄弟,他是老二,小时候受父母宠爱,刚上初中时成绩也不错,但上初三那年由于贪玩,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同学嘲笑他,父母责怪他。后来他只能考上职业高中,而这一年他大哥考了大学。因此,父母说他不争气,没出息。这给韦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一拿起书就觉得头晕,并逐渐变得抑郁、自卑、厌学,甚至装病逃学。
案例分析
韦某原本是个聪明的孩子,初三时不慎交上了不良的朋友,便贪玩起来,不想学习,成绩下降。父母对韦某成绩下降不查明原因,不进行引导,而是简单粗暴地责怪他不争气,使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大哥考上了大学,有了榜样,本来对韦某是一种促进,但父母不对他进行激励教育,反而说他读职高没有出息,不成气,比不上大哥。这使韦某感到自己在父母中失宠,一无是处,处处不如别人,于是逐渐变得抑郁、自卑、厌学。他越厌学,越学不好,成绩越差,成绩越差越厌学,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他完全失去了自信心,最后索性破罐子破摔,逃避学习。
专家指导:
1、指导家庭教育
韦某厌学与家长不正确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了解韦某在家的近况,与家长共同商量改变韦某厌学行为的办法。委婉地劝说家长抛弃“读职高没出息”的错误观念,不要给孩子“泼冷水”,要关心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并配合学校做好教育转变工作。
韦某大哥在大学就读。建议他通过信函或利用假期回家时,多关心韦某的学习和生活,与他谈理想,谈人生,谈学习的乐趣,交流学习方法,鼓励他树立信心,自强不息。
2、榜样教育,激发动机。
引导韦某学习名人治学的事迹,并以其大哥为榜样,用“勤能补拙”、“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名言来激励他,激发他的求知欲望。引导他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同时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要求他远离不良朋友,鼓起勇气冲出困境。辅导韦某制定学习计划,经常检查计划实施情况,及时帮助其解决各种困难,使其感觉到学习是一件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
3、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在班上组织“结对子”、“一帮一”活动,让成绩较好的同学帮助韦某。同时,纠正班风,消除同学间的幸灾乐祸,嘲笑别人等不良风气,使韦某放下思想包袱,在一个平等和谐,互帮互学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4、开导认识自身特长,及时鼓励。
韦某爱好电子制作,在某节电子制作操作课上,他设计的控制电路曾受到老师的称赞。以这类事实来激励韦某,多从自己身上寻找可取之处,并予以发扬,鼓励他做出成绩。对韦某的每一个进步,都进行记录并及时表扬和鼓励,使其看到自己的“亮点”,从而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对学习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