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刘美娴----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感(此篇荣获2019年禅城区教育教学论文评审二等奖)
2019-11-11 阅读次数:2933

【内容提要】: 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数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如何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本文从生活实践、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不断运算和实际运用等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力求让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得以发展和提高,让学生终生受益。

【关键词】:数感;培养方法;实践运用

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看到学生出现这样的作业:小明的身高125(米),一个苹果140 (千克) ,绕操场跑一圈要1 (小时),一瓶矿泉水500 (升)等等。看到这样的作业,很多教师会有点哭笑不得。但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就应该去思考:为什么学生对于数量单位,也就是数的大小感觉会这么差?是学本身的问题,还是教的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少了“数感”的培养,故而导致数量单一使用的混淆,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数学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就结合笔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在生活经验中启蒙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启蒙学生的数感,自然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在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感知、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1.创设生活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2.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感的培养也要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相应的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把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感知、发现。例如,讲授十进制可以这样,“今天发言积极,声音响亮的小朋友,希望老师奖什么?”“红花和金苹果,你更喜欢什么?为什么?”学生兴奋地说:“我喜欢金苹果,因为一个金苹果相当于10朵红花”。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二)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数感

富兰克林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智慧之在指尖上。“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知数、认识数。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1.从事数学活动平台,体验数的存在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操作,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就是关注知识的形成,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在这一动态的认知活动中,它既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等心理特点,又可以集中注意,激发动机,使学生在自己的创造中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理解。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数就在自己身边,体验数感的存在。

2.组织游戏活动,增强学生数感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形式。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学起来就常会感到枯燥乏味。游戏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也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在参与教师设计的游戏中,能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3.走向生活,感悟数学“魅力”

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要开放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经历数学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出真知,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三)在数的运算中培养数感

运算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地重复练习没有意义的题目。《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地叙述算理,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解题时先要想到用什么方法解题,然后再算出具体的结果;使学生体验到同样一个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一个算式也可以有不同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学生在探索运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促进了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1. 重视口算

口算即心算,只有让学生掌握口算的基础才能学会笔算,无形之中学生就有了独立的思维训练模式。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而且也是数感培养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加强估算

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如:“小皮球每个9元,幼儿园一个班有32人,每人买一个大约需要多少钱? "在估算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10×30=30估计在300元左右。"有的学生认为:“10×32=320,不到320元。“有的学生可能说:“9×30=270, 肯定比270元多。“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不断完善自主的估算方法,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正确地运用估计、大约、略小于、远大于、接近于等专术语,来促进学生对数的感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并能将这种习惯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使学生在不断的在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四)强化自己的数感

1.在生活问题探究中强化数感

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的教学资源带来了开放性,扩大了课堂教学的范围。让生活世界中的数学问题走进了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数感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学到一种“活”的数学,是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的数学。

2.在综合练习中升华数感

必要的科学性练习是学生形成数感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扩充和加深练习内容,通过不同层次的开放训练,来发展学生的数感。

【参考文献】

1]罗艳.《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有效攻略》

2]轩卫敏.《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3]《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绿圃网. 2008年11月4日

[4]《小学教学研究》.知网.2008年10期



网站首页 集团概况 校园快讯 校园视频 招生招聘

集团二维码

兴耀东方品牌教育集团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村尾村
电话:0757-82100365
粤ICP备19028034号-1
版权所有©兴耀东方品牌教育集团